這篇邏輯很跳,請慎入。

 

睡完一個午覺,思緒變得澄澈透明,居然把一些沒想懂的事情串起來了。

嗯,我應該趁能睡覺的時候多睡點。

當兵的時候,翁靈跟偉育總是知道,我的沉默代表我在想遙遠的事,

可能是放在心裡很久都沒想通,突然有點線索的,不然就是現在正在眼前的。

 

不過當我決定重新開始使用網誌的時候,就不會忘記它。

 

記得我大三在復興國小帶自然科展,結束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跟我說了句話:

"雖然我們知道,這些事情是對我們有幫助的,但小朋友的天性就是玩呀!"

"我們知道這些事情都有意義,但是一直強調目的就太無聊不好玩了。"

經過這件事,我就開始思考那根可愛的蘿蔔是什麼?

"增強物"能不能再單純一點? 能不能就只是完成任務的成就感? 或是體認自己不一樣的心理?

糖果、禮物...這些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參雜在教學裡? 

如果不是為了"會"而學習,或享受在處理、操作這些事上的樂趣,

那麼究竟"教學"是什麼?  "學習"是為了什麼?

巴夫洛夫的實驗若讓蒙特梭利看了,也許只會皺著眉頭點點頭吧?

 

可是最近在帶小朋友打桌球的時候,又體會到了另一種感覺。

"教學技巧"這個詞似乎包含了兩種意義,一個是如何讓人容易懂,另一種卻是秩序。

"這個老師很厲害"這種話,體現在家長所看到成績的進步,或是有秩序的班級,當然兩者都能做到才算厲害。

我很討厭表面工夫這個東西,但在被"看到"的時候,會用怎樣的字眼評判?

即使知道每個小孩他都有所獲得、有所感觸、有所成長,這堂課也拿得走他想要的東西,但亂糟糟的。

效率呀,我最愛的東西...

所以能力還要提升。

 

佩正老師說,如果這個教學是有效的,即使學生吵吵鬧鬧也沒有關係,但是不能太誇張。

於是我要努力找出那個"點"才行。

 

不過說到乒乓球,似乎一桌帶三個人就是我的極限了。再多,我可能要想想別的辦法...

現在同一班裡不是兩種進度這種小事,是三種進度! 不過還好現在進腳步,其他人沒事可以自己在旁邊跳跳跳...

問題是我可能還有兩個是剛加不會打的...

蒙特梭利,當混齡教學差異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該怎麼辦呢?

 

請各位別催我,我真的不打算打一篇B級教練的心得,

理由之一大概是我覺得不會過,做球太緊張做得亂七八糟的,

如果過了的話那真是手下留情。

術科評審:張雁書

同梯教練:江宏傑、熊乃儀

如果我沒看到甲組互相做球、不知道評審是張雁書,也許能穩定一點,

後遺症一直到前天傍晚,回去幫球隊做球的時候,做出來的球,很糟糕。

不過現在講這個都是牽拖,沒用。

 

話說回來,週計劃莫名地寫不出來。

不是說沒了目標,而是目前下一週的事,都是一個個的"行程",

而不是計畫,已經訂在那邊了。

該說是追不上呢? 還是自己不夠努力?

 

時間就像X溝一樣,擠一擠就有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定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