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才看完金曲獎,我第一次從頭看到尾,也許是因為范曉萱吧XD
一個陪我們從小長大的歌手,嗯。
從前從前曾經有一段時間,"藝術"被人認為是"看不懂、聽不懂的就是藝術"
所謂的創意就是搞怪,還必須帶著勇氣才做得到。
也許那是後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,"前衛"是代名詞之ㄧ,1990~2000
既然說是以前,也就是意味現在不是了。
商業利益為一切導向。
不禁想起文藝復興時代,也是商業貿易及藝術發展的最高峰
中產階級興起(今日還不知中產階級該如何定義...),商人對藝術大量投資,表現自己的品味
藝術在商業的支持下蓬勃發展,影響後世400多年,至今我們還是崇拜那時候的一切。
但是現在跨國貿易更興盛,怎麼不見藝術得到支持?
也許所謂的藝術,跟我們所認知的有一段距離。
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歌手,會被後世認為主流;
現代設計師的作品,也會被誤認為,現代人就是這麼穿的吧?
那究竟,我們小小腦袋裡的某個想法會變成什麼?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。喔,不是,是惰性。
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涵似乎是 : Create somethings for comfortable.
以科技來說,創造力使人類更方便或更舒適的享受生活,廣泛來說,
一個idea能不能用要看它"實不實用"
所以也許我是唯物主義者,或是實用主義者(貼自己標籤)
大一的時候在創作組修現代詩,唸了好幾年的古典文學,對現代詩的看法都是
"那是隨便寫寫的吧?"
也搞不懂為什麼這些不搭嘎的詞拼在一起會有人覺得它很美? 是看不懂吧?
後來雅歆老師開導了"意境"這塊領域,我才了解了很多東西
但我還是覺得,現代詩那群人其實算小眾,他們自己的梗、自己的遊戲規則,引導現代詩的走向
所謂的文學獎,根本是在"控制"吧? 他們所愛,所喜歡的作品,就會高分。
這樣的作品會跟大眾共鳴嗎? 還是這不重要?
反正我、評審看得懂就好了,別人不懂沒關係。
看看金曲獎,我想又映證了一次自己的想法。